第一段中國之旅

1641年,卜彌格說服了耶穌會會長 Mutio Vitelleschi讓他得以啟程前往亞洲執行任務。他獲得了波蘭的耶穌會省長、同時也是耶穌會克拉科夫學院校長 Marcin Hincza 的支持。11月27日,卜彌格得到了耶穌會的批準。

1643年3月30日,卜彌格在教宗烏爾班八世的加持之下,於里斯本和其他十名神職人員一起乘船前往澳門。他們途經非洲的東西海岸,並在葡萄牙殖民地的莫三比克港口渡過了冬天。在那裡他參加了狩獵河馬的活動,他形容此為"海馬"。他在一篇名為"Cafraria"的文章中描述了他的狩獵經歷以及對原住民的風俗等的描寫。隨後他也將此篇文章寄給了他的波蘭朋友牧師Cislak。

在春天,他們通過馬爾地夫航行到了印度,最終停在果阿港口,果阿是印度中西部的一個城市,被稱為東方羅馬,自1510年起一直由葡萄牙人所掌握。

於1644年底,他終於抵達澳門,然後被派往聖保羅學院講學和學習漢語。

1647年1月,卜彌格來到了海南島的丁縣,他在那裡開始了對當地動植物的研究和中醫實踐。他也開始著手製作中國地圖集"Magni Cathay",並將他收集的脈搏診斷的經驗與未來的收集資料匯集成" Clavis Medica ad Chinarum Doctrinam de Pulsibus"和 "Flora Sinensis"兩本鉅作。

同年11月,海南島被滿清佔領之後,卜彌格與其他會士不得不撤離海南,他們乘上小船,於12月來到了位於越南北部的東京(法語稱為Tonkin)。

1648年,卜彌格仍舊為東京的特派團服務。同年他也前往了長安(現陜西西安),並製作了有名的西安府石的複製品,該石又稱作大秦景教碑,描述了 中國最早的基督徒景教(Nestorian)人於唐代的故事。(該石碑目前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)

在當時,明朝的大部份疆域都已被清軍奪走,卜彌格從長安返回Tonkin的路途中也見證到了節節敗退的明軍,而作為明朝代表的耶穌會士為了避開滿清的侵略者,不得不選擇一條穿越四川和雲南的路線回到東京(即Tonkin)。

1649年底,卜彌格從東京返回澳門進行佈道,中國地區的副會長 Alvar de Semedo神父(1585-1658)將他調派至廣東省肇慶市侍奉南明的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。他將在那裡協助另一個耶穌會士Andreas Koffler神父(1603-1651),在這段期間他成功地將皇帝的家族如皇后、太后、太子以及皇帝本身皈依天主教,並以基督教的名字君士坦丁為其命名。